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投稿 | 反馈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网站首页 > 沭阳历史文化 >沭阳地名的典故

沭阳地名的典故

时间:2018-01-25    点击: 次    发布者:佚名 - 小 + 大

       沭阳因治所位于沭水之阳(即沭河北岸)而得名。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置沭阳郡。沭阳郡辖厚丘县、僮县。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厚丘、僮县二县为怀文、服武、临渣、下城四县。改四县仍隶属沭阳郡。陈寅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服武、临渣、下城并入怀文县。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

         颜家集(颜集) 颜家集兴集于元代,因是颜姓发起兴集,故名(后简称颜集)。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颜家集镇。清代末年,设颜集镇。民国初期设颜集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颜集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颜集区、颜集乡。1958年成立颜集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立新公社。1981年复名为颜集公社。1983年复置颜集乡。2000年改置颜集镇。

      沭城沭阳县城所在地,简称沭城。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置沭城区。新中国建国后(1950年),仍置沭城区。1956年置沭城镇。1958年成立沭城公社。1952年复置沭城镇。2014年改置沭城街道。

      厚丘因治所后临厚镇河、前靠丘陵地带,故名。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7年间),始设厚丘县,县治厚镇(今茆圩乡厚邱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废厚丘县。北朝齐太祖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复置厚丘县。北朝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厚丘、僮县为怀文、服武、临渣、下城四县。唐高祖武德年初(公元618年),再复置厚丘县,八年(公元625年)省厚丘县,入沭阳县。位于今沭阳县西北片茆圩、潼阳、颜集等乡镇辖地和东海县安峰山山南侧部分。

      阴平因治所靠近阴平河得名。西汉武帝时(公元前32-7年间)封楚孝王子四为阴平候,阴平始为候国。(东)汉时除候国,置阴平县。(西)晋武帝(公元265-290年间)裁阴平县。清顺治七年(公元1653年)设阴平镇。民国时期设阴平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阴平区、阴平乡。1958年成立阴平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朝阳公社。1981年复名阴平公社。1983年改置阴平乡。2000年撤阴平乡,置潼阳镇。

    怀文北朝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置怀文县。喻意以文人情怀治县。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

     沭州北朝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置服武县。陈宣帝太建五年(公元573年),裁服武县,并入怀文县。

     潼阳因境内古有潼水而得名。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秋)置潼阳县。1949年5月撤销潼阳县,划归沭阳县。

      黄军营 元代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达古真屯兵于沭,所筑黄军营(因士兵所穿衣服而名)于此。后在此建镇,故取名黄军营镇。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黄军营镇。清代末年,仍置黄军营镇。民国时期(1934年)设黄营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黄营乡。1957年撤区并乡,裁黄营乡。位于今南湖街道南侧,十字街道西北侧。

     扎下因地处扎下河流域得名。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扎下镇。清代末年仍置扎下镇。民国时期设扎下乡。新中国建国初期析置扎北、分水两乡。1957年撤区并向,设扎下乡。1958年成立扎下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扎下乡。2000年改置扎下镇。

     贤官亭(贤官) 相传贤官兴亭始于明代,为纪念一位赈灾官员到此而建造,名贤官亭,贤官镇即因此得名。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喊官亭镇。清代末年置贤官亭镇(前喊官亭名称查无可考,疑误写)。民国初期设贤官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贤官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贤官乡。1958年成立贤官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东风公社。1981年改称贤官公社。1983年复名贤官乡。2000年改置贤官镇。

      庙头庙头兴集始于元代。兴集时,因当地庙宇众多,而兴集所在地的天齐庙规模最大,为众庙之首,故名庙头。后在此建镇,故名庙头镇。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庙头镇。清代末年仍置庙头镇。民国时期设庙头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庙头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庙头区、庙头乡。1958年成立庙头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新风公社。1981年改名庙头公社。1983年复名庙头乡。1987年改置庙头镇。

      塘沟因临近唐沟而得名。后将“唐”字误写为“塘”字。清康熙16年(公元1674年),置塘沟镇。清代末年仍置塘沟镇。民国初期设塘沟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置塘沟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塘沟区、塘沟乡。1958年成立塘沟人民公社。1983年改名塘沟乡。1987年改置塘沟镇。

      十字桥因治所靠前近沭河上面的一座十字桥而得名(该段前沭河在解放以后改成柴沂干渠)。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十字桥镇。清代末期仍置十字桥镇。民国初期设十字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十字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十字去、十字乡。1958年成立十字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十字乡。2000年改置十字镇。2005年裁十字镇并入沭城镇。2014年改置十字街道。

     新挑河(新河) 因治所靠近新挑河(沭水的一个交流)而得名(后简称新河)。清顺治十年(1653年),置新挑河镇。清代末年,仍置新挑河镇。民国初期设新河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新河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新河乡。1958年成立新河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新河公社。1961年恢复新河公社。1983年复名新河乡。2000年改置新河镇。

      

        厚镇厚镇是始设厚丘县的驻地。因地处古厚镇河的南侧得名(厚镇河今尤在)。沭阳县最古老的镇之一。早在西汉武帝时,厚镇是始设厚丘县的驻地。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厚镇镇。民国初期,设厚镇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厚镇乡。新中国建国初期仍设厚镇乡。1957年复置撤区并乡,裁厚镇乡并入茆圩乡。

        山羊庄神话传说庄头曾有两头神羊得名。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设山羊庄镇。清康熙16年(公元1674年)裁山羊庄镇。位于今潼阳镇山羊村及附近区域。

        汉坊因地处汉坊河之滨而得名。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汉坊镇。清代末期仍置汉坊镇。民国初期设汉东、汉西两个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仍设汉东、汉西两个乡。新中国建国初期,存汉西乡,汉东乡更名为庸中乡(为纪念烈士赵庸中)。1957年撤区并乡,裁汉西乡并入扎下乡,裁庸中乡并入龙庙乡。

        万匹相传这里沙河之滨有五更庙,每逢庙会,来此卖马的常多达万匹,因而得名。清顺治十年(1653)年,置万匹镇。民国时期设万匹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万匹乡。1958年成立万匹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撤销万匹公社。1981年1月复置万匹公社。1983年复名万匹乡。

        桑墟因地处古桑墟湖畔得名。清顺治十年(1653)年,置桑墟镇。清代末年,仍置桑墟镇。民国时期设桑墟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桑墟区、桑墟乡。新中国建国时期仍置桑墟区、桑墟乡。1958年在全县第一个成立桑墟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桑墟乡。1999年撤乡设置桑墟镇。

        华冲 相传过去由于后沭河流经境内,每至汛期,洪水暴涨,常从附近决口(“华”,方音“滑”,方言含经常之意),华冲因而得名。清顺治十年(1653)年,置华冲镇。清代末年,仍置华冲镇。民国时期设华冲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改华冲镇为鸣九乡(为纪念烈士任鸣九)。新中国建国初期仍为鸣九乡。1956年复名华冲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丰收公社。1981年复名华冲公社。1983年改名华冲乡。1987年改置华冲镇。

        丁家庄(丁庄) 村庄中丁姓居多,故名。清顺治十年(1653)年,置丁家庄镇。清康熙16年(公元1674年),仍置丁家庄镇。清代末年裁丁家庄镇。民国时期设丁庄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丁庄乡。新中国建国初期仍置丁庄乡。1957年撤区并乡,裁丁庄乡,并入华冲乡。

        韩山因靠近韩山而得名。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韩山镇。清代末年,仍置韩山镇。民国时期设韩山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韩山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韩山乡。1958年成立韩山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韩山乡。1987年改置韩山镇。

        八堰庙(八庙) 宋代沈括为沭阳县主簿时,治理沂、沭洪水,疏水挖渠为百渠九堰。该地处八堰处。后人为沈括立祠,故称八堰庙,后省称八庙。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八堰庙镇。清代末年,置八庙镇。民国初期设八堰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分设堰北堰南两个乡。新中国建国初期设八庙乡。1957年撤区并乡,裁八庙乡,并入章集乡。

        下埠桥因治所在硕项湖岸边的港埠下埠桥而得名。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置下埠桥镇。清康熙16年(1674年),裁下埠桥镇。位于今沂涛镇沂涛村及附近区域。

        滥泥洪(青伊湖) 相传元代是湖畔的小集,名荷花镇。后来有一赈灾官员路经该地,因阴雨不绝,道路泥泞,行走艰难,这个官员喟然长叹说:“真是个滥泥洪”。故后人道这条为滥泥洪。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间),置滥泥洪镇。时属海州。1949年5月划归沭阳县。1952年8月沭阳县区划调整,设滥洪乡。1958年设立滥洪人民公社。1959年6月更名为青伊湖公社。1983年改名青伊湖乡。2000年改置青伊湖镇。

        湖东口(湖东) 过去这里是青伊湖东畔的一个水冲缺口,故称为湖东口。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间),置湖东口镇,时属海州。1949年5月划归沭阳县。1952年8月沭阳县区划调整,设湖东区。1957年撤区并乡,设湖东区、湖东乡。1958年设立湖东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湖东乡。2000年改置湖东镇。

        高墟 过去这里因地处青伊湖东北沿岸,遍地沼泽,一片荒原,虽地势高隆,曾有人再此居住,但因荒漠,后又迁走,留下废墟,故人称高墟。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间),置高墟镇,时属海州。1949年5月划归沭阳县。1952年8月沭阳县区划调整,设高墟乡。1958年成立高墟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高墟乡。2000年改置高墟镇。

        悦来驻地悦来圩。清代末年,地主叶小香等因畏惧太平军北进,在村子周围筑一土圩,取“近者悦,远者来”之意,故名悦来圩。民国时期(1934年)设悦来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悦来乡。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设悦来乡。1958年成立悦来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悦来乡。2000年改置悦来镇。

        茆圩过去茆姓在此筑圩居住故名。民国时期(1934年),置茆圩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茆圩乡。建国初期(1952年)设茆圩乡。1958年成立茆圩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前进公社。1981年改为茆圩公社。1983年复名茆圩乡。

        吴集清代吴姓在此兴集,故名。民国时期(1934年),置吴集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设吴集乡。建国初期(1952年)设吴集区、吴集乡。1958年成立吴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吴集乡。2000年改置吴集镇。

        汤涧汤涧兴集于清初。兴集时由汤姓和地主徐文涧共同发起,经协商,取汤姓的“汤”字和徐文涧的“涧”字命名为汤涧。民国时期(1934年),置汤涧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设汤涧乡。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设汤涧乡。1958年设立汤涧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汤涧公社。1961年复置汤涧公社。1983年复名汤涧乡。2000年改置汤涧镇。

        李恒相传清代柴米河渡口居住着一个渡公名李恒,人称李恒渡口,后来人口见多,成为村庄始称李恒庄。民国时期(1934年),置李恒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设李恒乡。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设李恒区、李恒乡。1958年设李恒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李恒乡。2000年改置李恒镇。

        胡集胡集相传过去名半边店,清初为翰林院编修胡简敬的佃庄园,后兴集,故名胡集。民国时期(1934年),置胡集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置胡集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胡集区、胡集乡。1958年成立胡集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红旗公社。1981年改名胡集公社。1983年复置胡集乡。1999年改置胡集镇。

        钱集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奉政大夫钱錞在此兴集,故名钱集。民国时期(1934年),置钱集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设钱集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钱集乡。1958年成立钱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钱集乡。2000年改置钱集镇。

        丁集(北丁集) 民国时期(1934年),置丁集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设丁集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丁集区、丁集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丁集政区一度被裁撤。1965年恢复设立丁集公社。1981年改置北丁集公社。1983年改名北丁集乡。

        耿圩耿圩兴集于清代,因是耿姓发起兴集,且在四周筑有土圩,故名耿圩。民国时期(1934年),置耿圩乡。抗日民主政权是起(1940年以后),设耿圩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耿圩乡。1958年成立耿圩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耿圩公社。1961年复置耿圩公社。1983年复名耿圩乡。2000年改置耿圩镇。

        陇集陇集兴集时,为李姓发起,因李姓祖先居住陇西,故名陇西集,后省称陇集。民国时期(1934年),置陇集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置陇集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陇集乡。1958年成立陇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陇集乡。1987年改置陇集镇。

        章集传章集兴集始于清代中期,兴集地因章姓多故名章集。民国初期设章集乡。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设章集区。新中国建国初期(1950年)仍置章集区。1952年置章集区、章集乡。1957年撤区并乡,置章集乡。1958年成立章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章集乡。2000年改置章集镇。2005年裁章集镇并入沭城镇。2014年析置章集街道。

        小店(东小店) 传清朝末年,只有一家在此开设小店做买卖,后因人口聚多,兴集成街,故称小店。民国时期(1934年),置小店乡。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置小店区。新中国建国初期(1952年),设小店乡。1958年成立小店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小店公社。1961年复置小店公社。1981年改设东小店公社。1983年改置东小店乡。

        马厂相传原元代统治者牧马的地方,原称马场,后习惯书写为马厂。民国时期(1934年),置马厂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以后),置马厂乡。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置马厂区。新中国建国初期(1950年)设马厂区、马厂乡。1957年撤区并乡厚,仍置马厂区、马厂乡。1958年成立马厂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马厂乡。1987年改置马厂镇。

        太平(沂涛) 太平集在元、明时期和清代初期是硕项湖中的一个小岛,常为船户避风之所,有太平港之称。后湖区淤塞,渐为平地,后有人在此建村兴集,遂称太平集。民国时期(1934年),置太平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仍置太平乡。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置太平区。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改设沂涛乡(为纪念烈士朱沂涛)。1958年成立沂涛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沂涛乡。1999年改置沂涛镇。

        龙庙 兴集始于清代,因靠近东龙王庙,故名龙庙。民国时期(1934年),置龙庙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设龙庙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龙庙区、龙庙乡。1958年成立龙庙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向阳公社。1981年复名龙庙公社。1983年改置龙庙乡。2000年改设龙庙镇。

        官筑(官墩) 境内有一墩,名官墩(又称官筑墩)。民国时期(1934年),置官筑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改置官墩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官墩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官墩政区一度被裁撤。1965年恢复成立官墩公社。1966年改名红灯公社。1981年复名官墩公社。1983年改置官墩乡。

        官田(七雄) 相传为明代朝廷官员的土地,故名。民国时期(1934年),置官田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仍置官田乡。新中国建国初期(1952年),设官田乡。1958年成立官田人民公社。1968年改名七雄公社。1983年改名七雄乡。2000年改置七雄镇。2005年撤销七雄镇,并入沭城镇。2014年改置七雄街道。

        周集清末,周景颜发起兴集,故名周集。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一度设周集乡,后又设周集区。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周集乡。1958年成立周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周集乡。

        刘集清代末年,刘正川在此发起兴集,故称刘集。1943年春设刘集区,时属时期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刘集区由宿迁县划归沭阳县。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设刘集区、刘集乡。1958年设立刘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刘集乡。2000年改置刘集镇。

        张圩清末时期,由张德余发起,在张老庄北筑圩兴集,故名张圩。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设张圩区。想找个建国初期(1952年)设张圩乡。1958年成立公社时,张圩行政区建制被裁。1965年设置张圩公社。1983年复置张圩乡。

        西圩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该地地主、土豪因畏惧太平军北上,再次筑一土圩,因在陡沟乡东圩的西面,故城西圩。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置西圩乡。1958年成立西圩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西圩公社。1961年恢复西圩公社。1983年,复名西圩乡。

        建陵民国时期(1934年),置建陵镇。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仍置建陵镇。1956年裁撤建陵镇。后置建陵居委会至今。位于今沭城街道建陵居委会辖区及附近区域。

        忠武民国时期(1934年),置忠武镇。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裁撤。位于今沭城街道名品虞姬城及附近区域。

        屯河因境内有军屯河而得名。民国时期(1934年),置屯河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屯河乡,隶属泗沭县,建国以后裁撤。位于今南湖街道辖区内。

        昭德因境内昭德寺得名。民国时期(1934年),置昭德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仍置昭德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撤。位于今沭城街道昭德居委会及附近区域。

        花厅明正德年间,葛姓在村中建一花厅,故该村庄有花厅之称。民国时期(1934年),置花厅乡。后裁撤。位于今龙庙镇花厅村及附近区域。

        龙堰民国时期(1934年),置龙堰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龙堰乡,隶属潼阳县。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设龙堰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撤。位于今新河镇周圈村、双荡村及以南大片区域。

        尚武民国时期(1934年),置尚武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尚武乡,隶属潼阳县。新中国建国后裁撤。位于今新河镇西侧、颜集镇东侧(部分在沂河淌内)。

        虞姬因传说是虞姬故乡而得名。民国时期(1934年),置虞姬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虞姬乡,隶属潼阳县。新中国建国后裁撤。位于今颜集镇辖区。

        探驾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大臣刘墉赶驾到此,故名探驾。民国时期(1934年),置探驾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探驾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探驾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撤。

        聚贤民国时期(1934年),置聚贤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聚贤乡。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设聚贤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撤。位于今庙头镇聚贤村及附近辖区。

        蔡庄民国时期(1934年),置蔡庄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蔡庄乡,隶属东海县。新中国建国后裁撤。位于今万匹乡蔡庄村及附近区域。

        大房民国时期(1934年),置大房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大房乡。新中国建国以后(1952年)设大房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撤。位于今万匹乡大房村及附近区域。

        清廉民国时期(1934年),置清廉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清廉乡。新中国建国后裁撤。位于今吴集镇魏牌坊村、兴杨村及附近区域。

        东营相传张姓始祖张杰,原籍扬州人,随朱元璋起义,至洪武十四年封官为水运后卫总旗,带兵安营于此,后分兵东西两处,这里在东边,后建村兴集,故名东营。民国时期(1934年),置东营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东营乡。新中国建国后裁撤。位于今张圩乡东营村及附近区域。

西营 相传张姓始祖张杰,原籍扬州人,随朱元璋起义,至洪武十四年封官为水运后卫总旗,带兵安营于此,后分兵东西两处,这里在西边,后建村兴集,故名西营。民国时期(1934年),置西营乡。后裁撤。位于今钱集镇西营村及附近区域。

        莲花 民国时期(1934年),置莲花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莲花乡。新中国建国后裁撤。位于今耿圩镇东北侧。

        新集 民国时期(1934年),置新集乡。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仍置新集乡。新中国建国初期(1952年)设新集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撤。位于今胡集镇新集村及附近区域。

        藕池 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设置藕池乡,隶属李恒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撤藕池乡,设藕池农业社。1958年改为藕池大队。1983年改为藕池村。位于今汤涧镇藕池村及附近区域。

        马棚 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置马棚乡,隶属马厂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撤马棚乡,设马棚农业社。1958年改为马棚大队。1983年改为马棚村。位于今马厂镇马棚村及附近区域。

        玉岗 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置玉岗乡,隶属刘集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玉岗乡,设玉岗农业社。1958年改为玉岗大队。1983年改为玉岗村。位于今陇集镇西侧。

        东兴 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置东兴镇,隶属沭城区。1956年6月撤沭城区,设沭城镇,原沭城区所辖的建陵、东兴、东关三镇撤销并入沭城镇。位于今沭城街道辖区。

        东关 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置东关镇,隶属沭城区。1956年6月撤沭城区,设沭城镇,原沭城区所辖的建陵、东兴、东关三镇撤销并入沭城镇。位于今沭城街道辖区。

        分水 因地处前沭河向东南分流、后沭河向东北分流的两河分流处,故名分水。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置分水乡,隶属庙头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才分水乡,设分水农业社,隶属扎下乡。1958年改设分水大队。1983年改置分水村。位于今扎下镇东南侧。

        虞溪 因紧临虞姬沟,故名。新中国建国后(1952年),置虞溪乡,隶属颜集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裁虞溪乡,设虞溪农业社,隶属颜集乡。1958年改设虞溪大队。1983年改置虞溪村。位于今颜集镇西北侧。


上一篇:虞姬故里:颜集男人不怕老婆

下一篇:沭阳的自然村落来由

欢迎光临本网页,你是本页的第 1097 位访客!
| ICP:苏ICP备16068320号-1  |   QQ:491988088  |  地址:虞姬网  |  电话:法律顾问:徐 伟  |  免费统计 | 公安备案号:32132202000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