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投稿 | 反馈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网站首页 > 沭阳历史文化 >关于沭阳淮海戏

关于沭阳淮海戏

时间:2017-01-09    点击: 次    发布者:纪浩波 - 小 + 大

 

 

        提到淮海戏,在淮海区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许多中老年人更是情有独钟,平时都喜欢哼上几句。我们说的淮海区域是指今天的江苏苏北、山东鲁南、安徽东北、河南东部这一块广大地区。正是这块地域古老而又文明的文化催生出今天的淮海戏。

       据《淮海戏志》记载,清代之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淮海地区形成了一个戏曲活动繁荣的局面,地方小戏也逐步形成。清代海州一带就流传由秧歌号子发展而来的太平歌猎户腔。至乾隆年间,有丘、葛、杨(一说张)三人将其加工润色为怡心调拉魂腔(一说拉后腔),并以此二腔演唱反映乡村生活的短小篇章和民间故事。后三人以卖艺为生,丘去安徽淮北,葛去山东鲁南,杨仍留在海州,遂形成今日的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约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后,淮海戏出现了打门头词的演唱形式。所唱内容多为《劝嫁》、《访友》、《武松》等根据民间传说改编成的段子。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后,艺人开始组成戏班,赶青庙会烧香会演唱。伴奏除三弦外,又逐步增加了大锣、小锣等打击乐器,这时的演出被称为小戏小戏在不断艺术实践中得到发展,小戏班日益增多,行当日渐齐全,逐步形成了小生、小旦、小丑。

       淮海戏有着浓厚的乡风野趣、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适宜用方言演唱。可以说,方言是区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是戏曲的魂。地方戏曲的声腔来自于口头方言。淮海小戏的形成来自于淮海大地长期流行的民间小调及劳动号子,声腔优美、旋律动听,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人们出于对该腔的喜爱,故称之为拉魂腔。拉魂腔的锣鼓点子都是从京剧、梆子戏中吸收过来的,所伴奏的音乐则来源于佛教音乐和民间乐曲等。

       三小戏的形成,可称为淮海戏形成的初级形态。之所以这样认为,按照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关于地方戏曲的科学论断,三小戏体现出三点:一是小戏有了体现自我特色的声腔——“拉魂腔。二是小戏有角色分工,生旦丑行当齐全。三是产生了一批组团式的民间戏班。如淮海戏最早的于登元班产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如刚班产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民国年间,戏曲演出盛行淮海地区,各种堂戏、集市戏、灯花戏、过坝戏、庙会戏、婚丧戏等应运而生。沭阳籍张仲辅在其编撰的《沭阳土话乱弹》中极为生动地记述了民间沭阳等地的小戏演出状况:在早大戏班,东乡与西乡,唱的老徽调,老货老戏箱……生腔唱小戏,三弦肘鼓弹,《吊孝》、《三转脸》、《劝嫁》、《大书关(馆)》。张煦候作的《淮阴风土记·小王集与赵公河》中也描述了小戏演出状况,时值农闲,村人演唱小戏,就地为戏场,三弦峥峥与声疾除。所谓虽不外离合悲欢,亦复曲尽人情。从上所述,不难看出,小戏演出已浸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时的小戏也发展为本地区最大的地方剧种。小戏不仅在音乐唱腔上已成体系,表演上日渐丰富,而且在剧目上从原始的篇子逐步发展为有自身特色的传统剧目。这个时期淮海戏的代表人物是沭阳人王大娘(1885∽1935)。她自幼随父亲韩玉宝学艺,后师承淮海戏艺人薛鸿书,工正旦,兼演其它旦行。她表演细腻、朴实大方、演唱扎实、注重风采。出师后自领戏班,阵容较强,对改革发展淮海戏女腔及唱法卓有建树。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由于宣传抗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关心淮海戏。1939年八路军南下挺进支队在汤沟组建以汤曙红为团长的三团,并成立宣传队,将小戏列入宣传演出的剧种之一。1940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淮海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淮海专员公署,并在全区广大农村相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民主政府把小戏艺人组织起来整顿和学习,使小戏艺术在根据地获得了新的生命。小戏不再是仅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工具,而是成为宣传抗日的宣传队和战斗队。时任淮海区行署主任李一氓亲自挑选演员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新四军一批新文艺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淮海小戏的创作与演出活动中去。1941416日,苏北文化协会成立,刘少奇、陈毅等人到会讲话,号召文化协会动员民间艺人参加抗日宣传,曹荻秋(曾任上海市市长)在会上也说唱一个小调,抵一个报告,根据地群众都说讲的不懂唱的懂。各地民主政府都将小戏艺人集中培训,给他们上政治课、文化课和业务课,帮助小戏艺人成立抗日艺人救国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如沭阳县的抗日艺人救国会、涟水县的百艺工会、潼阳县(东海)抗敌宣传队、武装宣传队等。在民主政府的组织下,小戏艺人提高了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他们积极编演新剧目,如《反正》、《灾难海州》、《三里落》、《小板凳》、《掼碗》、《大后方》、《送子参军》等在根据地久演不衰,起到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作用。抗日民主政府还给小戏命名为淮海小戏,从此小戏有了自己的大名 其中,1942年夏,东灌沭中学抗日救亡演剧队在滨海县城排演了汤增桐创作的抗日淮海小戏《三星落》,标志着淮海小戏由唱旧戏、唱堂戏、唱场戏走上演出现代戏剧的舞台,黄克诚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并予以赞扬。此后,淮海区在泗沭县成立淮海区国民音乐研究会,不少小戏艺人都成为党的抗日宣传员、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1945812日,沭阳县城收复后,淮海区宣传大队除10名同志随十旅赴前线外,其余均进入沭阳城,一队大部分同志接管城市,二队充实宣传文化部门,三队恢复淮海文工团。淮海小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艺工作,给淮海小戏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小戏艺人们从旧社会的社会底层一下子变成社会主义新型文艺工作者,他们由过去长期流动性的地摊演出走向固定的舞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激发了艺人的极大热情和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沭阳县最先在抗日艺人救国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专业的淮海戏剧团。1954年,淮海小戏被江苏省文化厅正式定名为淮海戏;1956年,淮阴地区大众剧团正式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在这期间,全省建立专业淮海剧团11个,相关市县还都建立戏曲学校和淮海戏培训班,为淮海戏培养人才。地域范围内的乡镇几乎都有淮海戏业余演出队伍,使淮海戏出现空前高涨。1956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南京召开专题淮海戏座谈会,对淮海戏的唱腔、表演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田汉指出:淮海戏要长期坚持在农村演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江苏省戏剧训练班也增设了淮海戏演员培训班。文化部专门派员到沭阳县调查剧种现状和剧团工作情况。党和政府不仅关心淮海戏艺术的发展,也关心淮海戏演员的成长,淮海戏演员的地位空前提高。一些淮海戏演员被选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19599月,江苏省淮海戏剧团演员谷广发作为江苏省劳动模范观礼团成员,赴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活动。后又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亲切接见。这不仅是谷广发同志个人的光环,更是淮海戏这个剧种及全体演职人员的荣誉。

       各专业淮海戏剧团在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其中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三拜堂》、《避雨》、《包公铡国舅》、《骂鸡》、《催租》等,这些戏不仅富于淮海戏传统本色,成为各个专业剧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有的剧目还被越剧、评剧、湘剧、粤剧、黄梅戏等剧种移植上演。在此同时,各专业剧团还积极组织创作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如《拾稖头》、《姑嫂观画》等,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这时期,在淮海戏界形成了生角谷(广发)派、丑角杨(云发)派、旦角杨(秀英)派和范(珍美)派,标志着这个剧种自身已走向成熟。

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十年洗劫,使淮海戏的发展受到沉重打击,多个专业剧团和戏曲学校被撤销或改名,许多有才华的青年演员被迫改行。七十年代后,各淮海剧团相继恢复,但仍以移植上演样板戏为主。江苏省淮海剧团王聿珍、朱培銮等在《沙家浜》一剧中设计的一些唱腔,周广乾、杨秀英等创作的《龙江颂·闸上风云》选场和现代小戏《入党》还两次赴京参加调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先后发表文章对淮海戏音乐唱腔的改革给予肯定。

       与此同时,沭阳淮海剧团由杨鹤高先生编剧的淮海戏《葵花路》参加江苏省创作剧目调演,获得创作、导演、音乐、演出、表演等多个奖项;淮海戏《望子成龙》参加淮阴地区调演,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沭阳淮海剧团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组成小分队下乡演出的做法,《新华日报》曾在头版作了报道,许多兄弟县来沭阳考察学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浪潮逐步推进,时代也在发展与转型。淮海戏与兄弟剧种一样,面临许多文化冲击,呈现出观众日减、地域日缩、队伍日少的严重局面。所幸在冷落了传统文化多年以后,在无尽的物质追求中,人们感到了强烈的空虚和失落,开始回顾自己的精神家园,眼看着包含了精神、寄托着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远去,人们体会到了失去的痛憾,也因而爆发出关注的热情。全国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挽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淮海戏先后被省和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沭阳县淮海剧团和江苏省淮海剧团、连云港海州区淮海剧团共同被确定为淮海戏的责任保护单位。在沭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各界有识之士、各有关方面为推动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沭阳县淮海剧团坚持常年送戏下乡,沭阳县第二实小和沭阳老年大学先后开办了淮海戏班,凝聚着众多人才的沭阳县淮海戏研究会成立,并在县文广新局的领导下,2015年成功地举办了沭阳历史上首届古楼春杯淮海戏大赛,全县有近百个民间演出团体在传播淮海戏文化,有14位艺人被确定为淮海戏传承人。在2015年第二届江苏省淮海戏演唱大赛上,业余组30人参赛,其中18人是有沭阳选送的。

       悠悠三百载,几度兴与衰。淮海戏艺术是本地历代人民以其丰富智慧所创造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群众对淮海戏超乎寻常的渴求与期盼,足见其扎根于群众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淮海戏是淮海地区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护淮海戏既需要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大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为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作为戏曲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淮海戏必将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沭阳文史资料》

上一篇:中国历史之谜: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下一篇:江苏沭阳名镇—庙头的由来

欢迎光临本网页,你是本页的第 691 位访客!
| ICP:苏ICP备16068320号-1  |   QQ:491988088  |  地址:虞姬网  |  电话:法律顾问:徐 伟  |  免费统计 | 公安备案号:32132202000292 |